笔底骐骥,胸中海岳 ——马剑画马艺术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8:27 点击次数:73
在中国画坛,以马为题材的创作构成独特风景。从汉唐骏马石刻的雄浑,到韩幹、曹霸的鞍马神姿,再到徐悲鸿先生笔下骏马的激昂奋进,画马艺术承载着中国人对龙马精神的千年追慕。马剑老师以笔为缰、以墨为骥,在宣纸上驰骋出独属天地,将马的神韵与民族精神、个人襟怀深度交融,为传统画马艺术注入新活力。
图片
马剑老师先祖为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,“长沙水渡河一支马”的家族渊源,让马这一符号早早嵌入其精神血脉。在湘赣山水滋养中,南方鲜见的马匹以白描连环画里战将跨马征伐形象,成为他艺术启蒙种子。那些课本、作业本甚至胳膊上的圆珠笔画,看似是孩童率性涂鸦,实则是对线条韵律的最初摸索——三国水浒人物与马的勾勒,无意间呼应中国传统绘画“以线立骨”审美基因,为日后画马埋下伏笔。
图片
迁居北方、扎根秦川后,北疆草原广袤为他打开全新视野。与牧人共饮、同马相晤的岁月,让他触摸到马背民族的心跳,洞悉骏马从狂驰奔腾到静处嬉戏的万种风情。这份对马的沉浸式体验,区别于画室臆想,是“外师造化”的生动实践。当长安画派“一手伸向传统,一手伸向生活”理念与他相遇,传统画马文脉(韩幹的写实、徐悲鸿的精神象征)与现实生活中的马之真性,在他笔下开始奇妙化合反应。
图片
观马剑老师画马,首先震撼于其线条的生命力。他的线条,承继传统写意画“骨法用笔”精髓,又挣脱程式束缚。画中骏马轮廓,或如钢丝盘曲,劲挺中见柔韧(《嘶风归》里黑马身姿,线条似有筋骨,撑起马的雄健 );或如流云舒卷,飘逸里藏劲道(群马图中马尾、鬃毛勾勒,随马动势肆意挥洒,却不脱章法 )。这种线条,源于他对国画线条运用的长期钻研——从早年白描临摹功底,到对刘勃舒、高民生等当代大家线条语言的吸纳,最终熔铸出“写其形更写其神”的个人特质。
图片
墨法运用让马的形象跃出纸面。他善用浓淡干湿,营造马的体量与神韵。画单马时,如《马到成功》,以重墨塑骨、淡墨染肌,马的肌肉起伏、力量聚散借墨色层次尽显;绘群马(如《天马赋》长卷),以墨色区分马之形态,黑者如夜、白者似云、棕者若丹霞,墨韵交织间,群马奔腾气势排山倒海而来。尤为动人的是,他将墨色与光影、环境相融——《踏破东海千重浪》中,海水的蓝与马的赭、黑碰撞,墨色在水的流动感中晕染,马踏浪的动态与水墨氤氲氛围,达成“墨韵通神”境界,暗合传统画论“墨分五色”“气韵生动”追求。
图片
马剑老师画中的马,绝非简单动物写生,而是马性与人文精神的凝练。单看《嘶风归》里的黑马,昂首嘶鸣、四蹄腾空,鬃毛如瀑飞舞,是马的野性与不羁;但细看其眼神,似有睥睨风云的气度,又暗含归家的急切——野性中藏着对“归”的向往,瞬间让马有了情感温度。再观双马图(如《骏马驰风震北道》 ),两马并驱,鬃毛共风舞动,姿态既有竞逐的张力,又有呼应的默契,仿佛能让人听见草原上的风声与马蹄声交织,这是马与马之间的精神交流,也是画家对“同行”“呼应”等人文意象的寄托。
图片
群马作品(如《天马赋》《踏破东海千重浪》)将龙马精神推向极致。《天马赋》中,数十匹马或领衔冲锋、或交错相随、或殿后呼应,阵容如军阵威严,却因墨色、姿态变化,充满灵动生气。这让观者联想到霍去病墓前《马踏匈奴》的雄浑,昭陵六骏的悲壮,更融入当代人对“奋进”“团结”“无畏”的精神诉求——群马奔腾,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,是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生动诠释。而《踏破东海千重浪》,以马踏浪的奇崛构图,打破传统画马的场景限制,马不再只是草原、旷野的主角,转而与沧海对话,寓意着突破边界、开拓新境的勇气,暗含“乘骐骥以驰骋兮”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新解。
图片
在艺术格局上,马剑老师画马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。传统维度,他深研历代画马名家技法——韩幹的写实精微、李公麟的白描高古、赵孟頫的文人意趣、徐悲鸿的精神提振,都在他作品中找到影子。但他并非亦步亦趋,而是以“借古开今”的智慧,将传统技法拆解、重组。比如,借鉴韩幹画马对骨骼、肌肉的精准把握,却以写意墨法弱化“形似”,强化“神似”;吸纳徐悲鸿马的激昂动势,却赋予马更丰富的情感层次(如静立时马的悠然、相偎时的温情)。
图片
现代视角下,他的画马作品融入多元审美。构图上,打破传统小幅鞍马图的拘囿,创作《天马赋》等长卷、巨幅,以宏大叙事展现群马气势,契合当代空间装饰与审美需求;色彩运用上,不再局限于水墨单色,《踏破东海千重浪》中海水的蓝与马的多彩交织,既有传统青绿山水的影子,又有现代色彩构成的意趣;题材拓展上,将马置于海浪、云霞等新场景,让古老的画马题材与现代语境对话,赋予“马”这一文化符号新的时代内涵——既是对传统龙马精神的传承,也是对当代人拼搏、突破精神的呼应。
图片
马剑老师画马,饱含对地域与生命的深情礼赞。他生于湘赣、扎根秦川,南北文化的滋养在画中交融:湘赣山水的灵秀,化作马眼神里的灵动、姿态中的轻盈;秦川大地的雄浑,成就马的筋骨、群马的磅礴气势。与牧人的交往,让他懂得马是马背民族的“战友”“伙伴”,画中的马,承载着对草原生活的致敬——《骏马驰风震北道》里,马的鬃毛、四蹄间,似有陕北牧歌的旋律;《天马赋》的群马阵列,暗含着北疆草原的辽阔与自由。
图片
这份情怀,升华为对生命的敬畏与歌颂。画中马的奔跑,是生命的律动;马的静息,是生命的沉思;马与马的呼应,是生命的交流。他以马为媒介,传递出对自然生命的尊重——每匹马的姿态、神情,都不是重复的符号,而是独特的“生命个体”。这种对生命的细腻观照,让他的画马作品超越技法层面,抵达“澄怀味象”的境界——观者在马的神韵中,既能感受艺术之美,更能触摸到生命的温度,唤起对生活、对自然、对民族精神的共鸣。
图片
在当代画坛,马剑老师的画马艺术已踏出独特路径,但艺术探索永无止境。期待他继续深耕传统,从敦煌壁画的马姿、唐宋鞍马图的意境中,挖掘更多养分;期待他更深入生活,在草原四季变换、马的不同生命阶段里,捕捉更细微的感动;期待他在创新之路上走得更远——或许尝试将数字艺术与传统水墨结合,为画马带来新的呈现形式;或许拓展“马”与更多文化符号的碰撞(如马与丝路文化、马与当代科技 ),让龙马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。
图片
笔底骐骥腾云起,胸中海岳入梦来。马剑老师以姓氏为缘、以笔墨为媒、以精神为核,在画马艺术中构建起连通传统与现代、自然与人文的精神世界。他的马,是湘赣山水的灵秀、秦川大地的雄浑,是马背民族的豪情、华夏儿女的精神图腾。当我们凝视这些画作时,看到的不仅是纸上奔马,更是一个艺术家对传统的敬畏、对生活的热爱、对民族精神的永恒追慕——这,正是马剑老师老师画马艺术的价值与意义所在,也为当代画马乃至中国画的发展,提供了一份“以传统为基、以生活为源、以精神为魂”的生动范本。
作者:陈秀磊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